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国舅难当,这一世我只想躺平 > 第137章 告别翰林

第137章 告别翰林

而萧永被带走后,大理寺的刑讯不再因对方身份而有丝毫容情。

在确凿证据和严酷刑法下,萧永只撑了两日,便将所知一切和盘托出,如何依仗大长公主府权势,如何与陈元亮、潘奎勾结,一桩桩,一件件,罄竹难书,均被记录在案。

随后,萧家其他参与或知情较深的子弟、管事也陆续被带走审讯,更多的细节与罪证被挖掘出来,铁证如山。

又过几日,太后出面,将永嘉大长公主召入宫中。

无人知晓她们究竟谈了些什么,只知道永嘉大长公主从宫中出来时,面色惨淡灰败,眼神空洞,如同瞬间被抽走了所有生机。

次日清晨,伺奉的宫女推开寝室房门,惊骇地发现,这位曾经尊荣无比、骄横一世的大长公主已悬梁自尽。

梳妆台上,留有一封笔墨仓促的“悔过书”,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感罪孽深重”、“无颜见列祖列宗”、“唯有一死以谢天下”之语。

消息传到宫中时,正值早朝。

刑部尚书张逸正在金殿之上,详细奏报眉州孩童失踪案最终查明的全部案情,以及萧永等人的供述。

江琰作为主要告发者,贺文璋作为苦主代表,亦被传唤至殿内聆听。

当张逸奏报完毕时,一名侍卫恰好匆匆入内,当庭禀报了永嘉大长公主自尽的消息,并呈上了那封“悔过书”。

殿内一时寂静。

景隆帝默默看完那封绝笔,面色沉重。

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沉痛与疲惫:“朕,已知晓了。”

他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又定格在张逸呈上的案卷上。

“既已水落石出,便依律论处吧。萧永,以及永嘉大长公主府一切参与本次孩童丢失案情、罪证确凿之人,斩立决!其馀涉案人等,依其罪行,按律量刑。至于不满十岁者,到底带有一丝皇室血脉,便送到江南,找几家妥当的农户安置吧!”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谢无拘、云苓师徒,于破获此案、解救孩童确有大功,然劫囚亦是重罪。功过相抵,朕意,撤销他二人的海捕文书,不再追究。另,赐‘悬壶济世’匾额一块,以示朝廷不忘其功。众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 众臣齐声回应。

如此处置,既维护了律法尊严,也体现了朝廷的宽仁。

景隆帝又看向贺文璋:

“贺爱卿,你满门忠烈,受尽委屈,朕心甚痛。如今元凶已诛,冤情得雪。眉州还需你这样的忠直之臣重整秩序。即日便启程回去吧。”

贺文璋深深一揖,声音哽咽:

“臣,领旨谢恩!定不负陛下所托!”

最后,景隆帝的目光落在了江琰身上,眼神复杂,沉默了片刻,才开口道:“江琰。”

“臣在。”

“如此,你可满意了?”

江琰躬身回答:“陛下英明决断,处事公允,是百姓之福,江山社稷之福,亦是臣等之福。”

景隆帝轻哼一声,“如今满京城都赞你不畏强权,敢于直谏,心系黎庶。既有‘为生民立命’之志,那不若去为一地百姓,做一番实事吧!”

江琰面色不变,声音沉稳,“但凭陛下差遣!”

“好。” 景隆帝颔首,“既如此,你便回去等侯圣旨吧。另外翰林院的差事,今日便可交接了。”

此言一出,殿中微微骚动。

立刻有与江琰交好或钦佩其风骨的官员出列:

“陛下!江修撰刚立下大功,正气凛然,堪为百官典范,为何不留在朝中嘉奖重用,反而……”

景隆帝淡淡打断:

“哦?依卿之见,唯有留在京城紫袍金带,才是嘉奖?到地方府县,接地气理政,造福一方,便不是重用,便是贬斥了?江琰自己方才也说了,愿‘为生民立命’,这生民,难道只在京城,不在府县?”

又有人问:“陛下,江修撰若放任地方,不知陛下将授予什么官职?”

“江琰年纪尚轻,初入朝堂不过一年,可作为一县之令。”

“陛下,江修撰如今乃从六品修撰,县令乃是七品,这……这分明是降职啊!如此安排,岂不让功臣寒心?”

景隆帝面色微沉,语气加重了几分:

“循序渐进,熟悉民情,方是正理!难道朕的嘉奖,就只能是升官晋爵,不能是委以实任,磨砺才干?”

“陛下苦心,即便江修撰懂得,在场诸公懂得,可一旦传扬出去,天下百姓却不一定懂得。届时若生非议,议论江修撰因告发永嘉大长公主而触犯天颜事小,认定陛下公私不分、贬谪忠良事大啊,望陛下三思!”

“你们……”

景隆帝看着下面的一众朝臣,个个义正言辞,一脸无惧的样子,怒气更盛。

他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江尚绪,语气忽然缓和了些,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意味:

“忠勇侯江尚绪听令。”

江尚绪缓步出列,躬身行礼:“臣在。”

“江琰承继祖志,忠勇可嘉,朕心甚慰。忠勇侯江尚绪教子有方,为国育才。即日起,加封一品太傅,兼任教导皇子学业之责。”

江尚绪微愣,随即领旨谢恩。

这一下,原本还想为江琰抱不平的人,顿时哑口无言。

因着江琰立功,江尚绪被加封一品太傅,谁还能再说陛下对江琰不满?

可众人也知道,这一品太傅,不过是虚衔,还远不如他的礼部尚书实在些。

退朝之后,江琰回到翰林院收拾物品。

同僚们早已听闻朝堂上的最终处置,纷纷围拢过来,个个义愤填膺。

“江大人!陛下此举……唉!明明是立下大功,却……”

“是啊,从六品修撰到七品知县,这……这让人如何心服?”

“定然是陛下还在为那日殿上之事介怀!江大人,你受委屈了!”

江琰反而笑着宽慰大家:

“诸位不必如此。京官外放,本是常事。能为一县父母官,接地气理政,正可践行我等昔日所言‘为民请命’之志,江某心向往之。”

众人见他如此豁达,敬佩之馀,也不便再多言。

郑茂远高声道:“好!既然江兄有此心胸,那我等也不必拘泥!今日下值,不如我们去望北楼共饮一番如何?”

“不醉不归!”众人纷纷附和。

当晚,望北雅间内,觥筹交错。

在座的除了翰林院同僚,竟还有不少今日在朝堂上为他发声或私下表示钦佩的官员。

酒过三巡,气氛愈发高涨。

大家不再谈论朝堂纷争,而是畅谈理想,议论时政,交流学问,更多的是对江琰的勉励与祝福。

“江大人,此去地方,定要做出个样子来,让天下人看看,何为真正的‘为生民立命’!”

“他日你若需助力,只需一封书信,我等必当响应!”

“盼江大人早日功成返京,届时再把酒言欢!”

江琰被众人的热情与真诚包围,心中激荡,只觉前路虽然未知,却充满了力量。

宴席散后,江琰带着微醺回到锦荷堂。

苏晚意还未歇息,正在灯下等他。

见他回来,便起身走过去。

江琰赶紧上前两步扶住她,“慢点走,可别摔了。”

苏晚意盈盈一笑,“我注意着呢。”

两人落座,江琰握着她的手,轻声说道:“晚意,我可能要外放为官了。”

苏晚意微微一怔,随即露出温柔的笑容:

“那便待孩子生产后,我带着他去找你。无论夫君去哪里,我和孩子都陪着你。”

江琰看着她平静而坚定的面容,心中最后一丝不确定也消散了。

他将她轻轻拥入怀中,感受着她腹中孩子的动静,低声道:“好。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只是,要辛苦你了。”

“不辛苦。”苏晚意依偎在他怀里,“能陪着夫君践行心中理想,我和孩子只觉得荣幸。”

烛光摇曳,映照着夫妻二人相拥的身影,温馨而宁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