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久久小说网 > 从长征开始我李云龙的铁血征途 > 第175章 根据地的巨变

第175章 根据地的巨变

时光如梭,转眼间己至1936年2月初。

在这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独立纵队在李云龙的统筹部署下,并未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是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之中。

招兵扩员、组建守备团与守备营、筹建荣军农场、设立遍布各市的训练基地——一系列繁杂而紧迫的任务接踵而至,令李云龙几乎脚不沾地,昼夜操劳。

他一边通过电报系统收集基层反馈的问题,迅速制定对策并下达指令;

一边派遣参谋处各科室骨干深入一线,实地督导检查,确保政令畅通、执行到位。

经过这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各项工作终于初见成效,逐步走上正轨。

训练基地相继落成,新招募的士兵开始分批次轮训,目前己顺利完成两期集训,训练成果显著,士气高涨,唯独尚缺实战锤炼。

与此同时,独立纵队的整体兵力也实现了大幅扩充。

主力团编制保持不变,重点在于新建大量守备部队——如今,从省到市、从县到镇,每一级防区都建立起完整的守备体系。

守备团、守备营星罗棋布,总人数接近十万之众。

加上原有主力部队,李云龙粗略估算,整个独立纵队及地方武装力量合计己达十八万人左右,规模空前。

红军总部尚未下达统一改编命令,李云龙便决定维持现状,静待其他方面军陆续抵达陕北后再作进一步调整。

而这一个月间,根据地本身所发生的变革,更是翻天覆地、气象一新。

首先,苏维埃临时政府正式宣告成立,总部层面设立各部委,地方上则同步建立甘肃、宁夏、青海、陕西西省政府,构建起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机构迅速组建完毕,在短暂磨合后即全面投入运作,开始有效行使地方治理职能。

他们着手招聘并审查原国民政府留下的公务人员,对品行端正、能力出众者予以留用,对庸碌无为或声名狼藉者坚决辞退。

借助这批熟悉地方事务的技术型人才,新政得以迅速下沉至乡镇村落,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基层,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

其次,人民银行应运而生,人民币首次发行流通。依托此前缴获的银川银行、西宁银行、兰州银行等旧有金融网点,人民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在根据地全面铺开。

大量专业职员被留任重用,迅速开展旧币、外币、金银、银元的兑换工作,稳步推进货币统一进程。

同时,人民银行积极扶持本地工厂与手工业作坊,提供低息贷款支持生产;

明令取缔一切非法金融机构,严禁高利贷盘剥百姓。

此举深得民心,群众纷纷称赞“红军发的钱,花着踏实”。

人民币设计精美,面值齐全,涵盖10元、5元、2元、1元、五角、两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共十种 。

极大便利了日常交易与携带出行,真正实现了“让钱为民所用”。

土地改革也在西省辖区内全面铺开。

土地收归国有,政府逐户核定农民耕地面积,对地主阶级多余的土地采取赎买方式回收再分配。

对于愿意转型的地主,则引导其投资兴办工厂或小型加工作坊,鼓励他们投身农副产品初加工行业,实现由“田赋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当然,也有顽固抗拒者,但在人民政府强大的组织力和群众基础面前,终究难逃政策铁拳的震慑,不得不低头服从。

土改落地之日,亿万农民欢欣鼓舞。

世代为佃、寄人篱下的悲苦命运终于终结,如今人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他们在自家田埂上挥锄播种时,眼中闪烁的是尊严与希望的光芒,心中涌动的是对新政权的无限拥护与感激。

商业体系亦焕然一新。商业部主导成立供销合作社系统,自上而下建立起“总社—分社—门店”三级网络,覆盖所有市县乡镇。

商店内商品琳琅满目,从粮油副食到锅碗瓢盆,应有尽有,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

更重要的是,供销社大量收购农民手中富余的农产品,使他们手中的粮食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钞票,推动人民币在基层广泛流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盐——这一昔日稀缺的生活必需品,如今在供销社中价格低廉、供应充足,彻底解决了边区百姓长期“吃盐难”的困境。

老百姓口耳相传:“红军来了,盐有了,日子甜了!”

农业方面,农业部派出大批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因地制宜指导科学种植:

干旱地区推广耐旱作物,适宜地带发展果蔬栽培。

除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外,油菜、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也被大面积推广,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

技术人员还手把手教授农民沤制有机肥、使用草木灰防治虫害,倡导生态环保的耕作方式。

利用冬季农闲时节,各地掀起挖沟修渠热潮,为来年抗旱防涝打下坚实基础。

过去那种“靠天吃饭”“种子退化”的落后局面正被彻底打破。

此外,政府大力鼓励农户发展家庭养殖业,养鸡、养鸭、养羊蔚然成风,不仅丰富了餐桌,更增加了现金收入。

农民们由衷感慨:“红军不只是打仗厉害,才是真正为我们老百姓谋福祉的人。”

工业建设同样突飞猛进。政府优先恢复原有工厂,如屠宰厂、纺织厂、五金加工厂等,提供技术支持与启动资金,鼓励民间资本自愿联合,扩大生产规模,丰富产品种类,增强市场竞争力。

并通过供销系统将工业品送入千家万户,形成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一批新型工厂拔地而起:

蜂窝煤厂解决取暖燃料问题,水泥厂、砖瓦厂助力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厂提升装备水平,羊毛纺织厂、皮革厂则充分利用西北丰富的畜牧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轻工业链条。

各地政府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纷纷兴建初级加工厂,为根据地工业化进程积蓄人才与经验。

矿产开发成为另一大亮点。为满足军工厂日益增长的原材料需求,在李云龙的强力推动下,西省地质勘探全面展开。

西北本就是我国矿产资源极为富集之地——煤炭、铁矿、铜矿、黄金、锰矿、石棉、石墨、石灰石储量惊人,分布广泛。

如今这些沉睡千年的宝藏己被唤醒,各类矿场相继开工投产,源源不断地为兵工厂输送原料,为未来的持久抗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交通建设亦取得突破性进展。早在占领初期,李云龙便高度重视道路通畅问题。

如今地方政府趁冬季农闲之际,动员数万农民参与主干道修建与拓宽工程,驻军部队也积极参与协助。

短短月余,全根据地主要公路全线贯通,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更为重要的是,所有关卡一律撤销,境内土匪尽数剿灭,百姓出行再无安全之忧。

物流速度大幅提升,区域间物资交流空前活跃,小商贩往来穿梭,生意兴隆,收入倍增,整个根据地呈现出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

最后,教育事业迎来历史性转折。

在原有私塾与学堂基础上,政府推行全面教育改革,实行公办体制。

每个乡镇村庄均设立小学,市县一级建立中学与高中,各省会城市更着手筹建综合性大学,旨在为根据地培养大批政治、军事、科技、医疗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义务教育的普及,让无数贫苦子弟第一次走进课堂,拿起书本。

朗朗读书声回荡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仿佛昭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在这段日子里,李云龙抽出身来,深入周边的乡野村落,踏着泥泞小路,走村串户,实地考察农村的耕作与养殖现状。

他目光深远,心系民生,归来后便将一系列切实可行、易于推广的农业技术一一兑换而出——

《沤肥的制作方法》详尽实用。

《堆肥制作方法》科学高效。

《蚯蚓养殖实用技术》新颖独特。

《蚯蚓养鸡的生态养殖法》环环相扣。

《青饲料的发酵工艺》更是突破传统。

这些技术不仅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而且极具生态价值,极大丰富了农民在种植与养殖方面的技术储备,为提升土地产出和养殖效益注入了强劲动力。

李云龙并未急于全面铺开,而是审慎地选择从各地的荣军农场率先试点。

他在田间地头亲自指导,手把手传授技艺,让一项项新技术在泥土中生根发芽。

短短月余,作物长势喜人,鸡群健硕活跃,产量显著提升。亲眼目睹成效的农民们纷纷惊叹不己,口耳相传,热情高涨。

这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为后续的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坚实而可信的基础。

这一系列深刻变革,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又势不可挡。

曾经贫瘠闭塞的西北大地,正在龙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悄然蜕变为一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红色热土。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像李云龙一样的革命者,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人民的壮丽史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