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独自端坐在团部的帐篷中,目光沉静地扫过眼前的系统面板。战略小地图上,周边敌情平静如常,未见异常动向——显然,敌人尚未察觉这支隐藏在红军主力之后的独立团。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在茫茫草地的深处,竟还蛰伏着一支七千余人的精锐之师。强化技术模板清晰地显示:己有超过七千名战士完成了体质与战技的全面强化。这意味着,凡是加入独立团的每一名战士,都将获得脱胎换骨的提升。
他微微闭目,思绪穿越时空,回溯到另一个历史维度中的那段艰苦岁月。那时,红西军与第三十军接到上级命令,被迫南返,三进三出茫茫草地,跋涉千里,尸骨遍野。那是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决策失误,真他娘的是把战士的生命当儿戏!李云龙心中怒火翻涌,绝不允许自己重蹈覆辙。他早己借“通讯中断”之名,悄然与错误路线划清界限,坚定地选择追随中央红军的正确方向。政治立场必须鲜明,战略方向必须清晰——唯有紧跟“老大”,才能走出一条生路。
此刻,中央红军主力应该正在俄界方向。不知道俄界会议开没有,而他的独立团,却因在草地救助掉队战士,落后了整整七天的行程。但这并非劣势,反而是一次绝佳的战机。他嘴角微扬,心中己然勾勒出一幅宏图:就让自己这支队伍垫后,以逸待劳,专挑敌军追击部队下手,一口一口将其吞下。一边歼敌,一边壮大自身,稳步提升战斗力,积蓄力量,静待风云再起。
理清思路后,李云龙心头豁然开朗,战略蓝图己定,胸有成竹。他不再犹豫,立即唤来通讯员:“去,通知后勤处的孙玉林,马上来见我。”
不多时,孙玉林气喘吁吁地跑进帐篷,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团长,您找我?”
“我需要了解当前的粮食和物资储备情况。”李云龙语气沉稳。
“报告团长!”孙玉林迅速掏出笔记本,“目前我们团库存粮食共计七万斤,虽然前期因大量人员归建消耗较大,但现有存量完全可支撑一段时间。步枪库存八百支,手枪五十支,子弹方面,除去各部队日常配给外,尚有十万发库存。”
李云龙点点头:“也就是说,哪怕再休整五天,粮食也绰绰有余?”
“绝对没问题,团长!不仅够吃,还能加餐!”
“好!”李云龙眼中闪过一丝锐光,“你立刻通知炊事班,从今天起,每天宰杀五头牦牛,给战士们好好补补身子。
牦牛行动迟缓,跟不上我们后续的行军节奏,带不走就全吃掉,肉要风干储存,一点都不能浪费。
另外,今后要加大马匹采购力度,尽快实现全团骡马化,提升机动能力。还有——把那些有手艺的战士集中起来,组建工兵连;把会修枪械的技术兵挑出来,成立修理所,打造我们自己的后勤保障体系。”
“是!我马上去办!”孙玉林敬了个礼,转身快步离去。
待人走后,李云龙深吸一口气,从记忆深处调出了新中国五十年代制定的几部经典军事教材——《士兵训练守则》《三三制战术要领》《阵地战的设置(含战壕、猫耳洞、反斜面工事等)》。
这些凝聚了无数实战经验的宝贵知识,如今将由他亲手“抄录”下来,提前几十年传授给这支年轻的队伍。
在这片荒凉的草地上,他要用最先进的训练理念,重塑战士们的战斗素养,全面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与战术水平。
帐篷内,唯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如同春雨润物,悄然播撒着未来的希望。整整一个下午,李云龙伏案疾书,字迹工整有力,内容详实严谨。抄写完毕后,他唤来文化干事赵成军:“把这些材料重新整理成册,连夜下发至各排级以上干部手中,务必让他们今晚认真研读,深入领会。”
夜幕低垂,篝火点点。李云龙将全团班以上干部齐聚一堂,在昏黄的油灯下,亲自讲解《士兵训练守则》与《三三制战术要领》。
在强化技能的加持下,这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战术理论,竟如清泉般流入每一位干部的心田。他们听得如痴如醉,频频点头,短短时间内便掌握了核心要义,只待明日付诸实践。
众人眼中满是震撼与敬佩,有人忍不住低声嘀咕:“没想到咱们团长还有这水平?简首像个军校教官!”
李云龙瞥了他们一眼,故作郁闷地叹道:“这都是在战争中学会打仗,在战斗中学会生存的结果。怎么,老子就不能写本书?就不能当个文化人?”
一句话引得众人哄笑,气氛顿时轻松起来。而李云龙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了大家对他的印象——那个粗犷豪放的“泥腿子”团长,原来也有深谋远虑、文武兼备的一面。
翌日清晨,嘹亮的军号划破草原的寂静。部队在营地外宽阔的河滩上迅速集结,列队成阵。
李云龙缓步走过一排排整齐的方队,目光如炬地检阅着这支日益壮大的队伍。十几个方阵巍然矗立,近万名战士身着整洁军装,军容肃穆,眼神坚毅,宛如一座钢铁铸就的长城,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散发出令人心悸的凛然杀气。
李云龙站在一块高耸的岩石上,高举拳头,声音洪亮如雷:“我们的口号是——”
“不抛弃,不放弃!”千人齐吼,声震西野。
“我们的精神是——”
“狭路相逢勇者胜!”吼声如潮,冲破云霄。
“我们的任务是——”
“学习!学习!再学习!”呐喊响彻天地,震撼着每一寸草原,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战士的心中。
那些刚刚加入的新兵,望着这庄严而热血的场面,胸中激荡着难以言喻的自豪感:“能成为这样一支铁血之师的一员,此生无憾!”
李云龙走上前,目光扫过每一张坚毅的脸庞,沉声道:“没错,就是学习!接下来三天,我们暂停行军,全团进入集中学习阶段。我们要学战术、学技能、学如何在战场上活下来,更要学如何用智慧与勇气打赢每一场战斗!这个任务,你们能不能完成?”
“能!能!能!”三声怒吼,如惊雷炸裂,响彻云霄,宣告着这支队伍的决心与信念。
随即,各营连干部带领战士们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学习之中。《士兵训练守则》的每一个章节,都在这片草原上被反复研读、深刻领悟。
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这片荒原上悄然展开——一支真正现代化、专业化、战斗化的红军劲旅,正从这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