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镇江已经有了凉意,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的香樟树落下第一片黄叶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公告栏前围满了人。那张刚贴上去的红色通报还带着油墨味,黑体字密密麻麻排下来,像一记记重锤砸在围观者的心上,“经调查取证,我院教师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按规定解除聘用协议,相关问题已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正在侦办中。”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博士生林辰面色阴沉地站着,他紧握着拳头,以至于手指都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他的目光死死盯着手中的手机屏幕,上面仍然停留在三个月前收到的一封邮件界面。这封邮件是郭某发给所有博士生的组会通知,但现在看来,其中的内容简直让人感到无比刺眼和讽刺。
在邮件的落款处,“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类创新人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这些头衔显得格外醒目。然而,此时此刻的林辰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对其心生敬畏之情了。他身旁的师妹苏晓冉眼眶微微发红,泪水似乎随时都会滚落下来。她的双手紧紧捏住一本名为《晶体塑性强化机制》的讲义,封面上有着郭某龙飞凤舞的亲笔签名。这本讲义曾一度被苏晓冉视为珍贵的学术纪念品,可如今它却仿佛变成了一场荒唐闹剧的滑稽道具。
“我实在难以置信就在上个星期,他居然还信誓旦旦地给我们讲述什么‘郭氏模型’!而且还大言不惭地宣称这个模型是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的一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研究成果呢!”苏晓冉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当时我甚至不惜通宵达旦地花费整整三天时间去寻找那篇所谓的论文,结果却连他的名字半点儿影子都没瞧见!”
林辰深吸一口气,指尖划过通报上 “解除聘用” 四个字,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一年前。那时他刚通过博士生复试,满心憧憬地走进郭某的实验室。推开门的瞬间,他被墙上挂满的荣誉证书惊得驻足 —— 陕西省高考状元证书复印件、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博士后聘书、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聘书,还有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奖牌照片,琳琅满目,仿佛在诉说着主人辉煌的学术生涯。
郭某当时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衬衫,金丝眼镜后的眼神温和而锐利。“小林是吧?你的硕士论文我看过,方向很有潜力。” 他的声音低沉悦耳,带着恰到好处的威严,“跟着我,保证你能在纳米材料领域做出一番成绩,sci 论文、国家级项目,都会有的。”
这番话像定心丸,让刚入学的林辰备受鼓舞。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郭某确实展现出了 “非凡” 的能力。他主持着三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实验室的经费充足得让人羡慕,从进口的检测设备到学生的科研补贴,从未出现过短缺。每次学院开会,郭某总是被校长点名表扬,说他是 “人才引进的典范”“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连带着材料学院的排名都在短短一年内上升了不少。
郭某的课更是学院的 “明星课程”。《位错理论》《金属和合金相变理论》这类晦涩难懂的专业课,经他讲解总能变得生动易懂。他会结合自己所谓的 “海外科研经历”,讲述与赫伯特?格莱特院士合作的细节,描述在德国国家科学院做实验的日夜,甚至会拿出几张标注着外文的实验数据图,让学生们惊叹不已。“做科研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常说,“我的这些经历,就是你们最好的阶梯。”
苏晓冉还记得,有一次她在实验中遇到了难题,反复验证都得不到理想的数据。郭某得知后,当即召集组会,拿着她的实验记录看了几分钟,便指出了问题所在。“你忽略了温度对孪晶界密度的影响,” 他随手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根据我的‘郭氏模型’,孪晶界密度与强度呈非线性,你得调整实验参数。”
按照郭某的指导,苏晓冉果然得到了理想结果。那一刻,她对这位导师的崇拜达到了顶峰,甚至在日记里写道:“能成为郭老师的学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他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科研道路的方向。”
实验室的其他同学也和苏晓冉一样,对郭某深信不疑。他们跟着郭某做项目、写论文,虽然大多时候只是按照郭某给出的框架填充内容,虽然从未见过他亲自做实验,虽然他口中的 “国际顶级期刊论文” 始终查不到原文,但没人敢提出质疑。毕竟,郭某的光环太过耀眼,而学术圈的等级制度又如此森严,学生们本能地认为,是自己的学术水平不够,才无法完全理解导师的高深研究。
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了今年九月!当时,林辰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博士论文的开题工作。按照惯例,他必须要在文中引用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此时,郭某所宣称的“核心成就”便成为了他首选的参考资料之一。这一所谓的“核心成就”材料》杂志之上、名为《孪晶界密度与强度非线关联》的学术论文。
为了保证对该文献的引用能够做到精准无误,林辰还特地登陆到了《自然·材料》的官方网站,并使用“nano ”以及郭某本人的姓名作为关键字展开了一番细致入微的检索操作。然而,当最终的检索结果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林辰整个人都震惊得合不拢嘴——竟然一条符合条件的记录也查不到!
起初,林辰还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采用的检索方法出现了问题,但随后他又接连更换了好几种不同的关键字组合继续查找,同时还将搜索范围扩大到了从 2006 年一直到 2023 年间发行过的全部与之相关的学术期刊上面去,可无论怎样努力,他还是没能找到任何一篇由郭某签名的论文踪影。不仅如此,更令林辰感到困惑不解的是:他试图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去寻找一下郭某口中多次提及的那个“德国国家科学院先进材料及纳米科技学院”究竟位于何处,结果却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样一个组织机构压根儿就不曾真实存在过!
怀揣着满心狐疑和不解,林辰四处打听终于寻得了与自己一组的博士生张磊。这位张磊可是实验室里名副其实的大师兄啊!要知道,人家可是跟随郭某一同钻研学问长达两个春秋之久呢!待得林辰将自己新近有所斩获之事一五一十地向其全盘托出之后,只见那平日里向来沉稳内敛、不苟言笑的张磊竟然一反常态,沉默不语起来好半晌过去,这张磊方才慢吞吞地启唇言道:“实不相瞒呐,关于此事,俺老早便觉着其中颇有几分蹊跷之处哩!”紧接着,张磊又把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情原原本本地讲述给了林辰听——原来呀,彼时彼刻,张磊正肩负着一项至关重要且意义非凡的使命任务,那便是着手精心梳理郭某所取得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并做好充分周全之准备工作以便能够顺利成功地去申请到某个举足轻重、影响深远之大奖项。
然而就在这整个漫长而复杂繁琐的整理过程当中,张磊却惊异地察觉到郭某所提交上来的一部分学术论文原著居然存在着排版布局杂乱无章、条理不清等诸多严重瑕疵弊病;更为令人心生疑惑不解的则当属那些图表之上所使用的文字字体居然也未能保持高度一致统一协调和谐!不仅如此哦,还有一些显得颇为怪异诡谲的地方在于,郭某口口声声声称自己握有好几项“国际性专利权”,可当真正去专门用于检索查找各类专利信息资料的官方权威网站上去进行详细具体地搜索查证时,却压根儿就找寻不到任何与之相对应匹配相符的关联纪录记载啦!“当时俺也曾就此情形当面质询过问询过郭老师,但他只是轻描淡写、若无其事地回应道这些个专利都是在海外其他国度予以正式登记注册备案的,所以咱们国内的那些网站自然也就无从查起咯!”张磊如是说道,“而且后来经过一番深入细致地调查探究,俺更是惊讶地得知,他那份荣获国家级别的‘科技进步大奖’的荣誉证书上面所列明登载的那位与其姓名完全一模一样的获奖人实际上隶属于另外一家跟他个人履历表上所填写标注的那家单位毫无关系瓜葛牵连的组织机构咧!”
这些疑点就像是一块块神秘的拼图碎片,悄然地散落在林辰那如宇宙般广袤无垠的大脑之中,并开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慢慢拼接起来——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正渐渐浮出水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林辰觉得不能再坐以待毙下去了,必须要采取行动才行。于是乎,他便找来了自己最为信任的两个好友:张磊与苏晓冉,将心中所想全盘托出。三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深入展开调查工作。
接下来便是紧张而又刺激的分工环节啦!只见林辰先是派出一组人马去仔细查找有关当年高考状元的相关资料档案,结果却有了惊人的发现——原来啊,在 1994 年的时候,咱们大陕西地区的理科状元实际上应该是那位成功考取清华学府的楚怀湘先生才对呀,可绝非什么郭某人哦!紧接着呢,另一支小分队则马不停蹄地奔赴远方,专门负责跟三一集团位于欧洲那边儿的分公司取得联络沟通,最终得到的确切消息表明,那家公司里压根儿就不存在任何叫做郭某的总工程师哟!不仅如此哦,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头呢!有人不辞辛劳地跑去翻阅了德国赫赫有名的洪堡基金会所公布出来的人员名单,然后惊讶地发现那个所谓的“洪堡青年学者”头衔竟然完全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呐!事实上,这个基金会仅仅只设有“洪堡学者”这样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已罢了!最后嘛,当然也少不了要有人亲自出马,专程跑到西安交通大学里走一趟,好好打听一下关于郭某这个人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果不其然呐,从学校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这位仁兄从来都不曾在这儿念过书咧!
这一发现仿佛一道震耳欲聋的惊雷划破长空,让他们瞠目结舌,如遭雷击般呆立当场。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曲折和困难之后,他们费尽千辛万苦,终于通过一个在公安系统工作的老同学牵线搭桥,成功地揭开了这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原来,郭某所谓的高学历竟然只是海市蜃楼一般虚幻不实——他的真实水平充其量不过才高中毕业罢了!那些曾经让人无比羡慕的海外求学经历、博士学位以及各种各样璀璨夺目的学术荣誉光环,没有一样不是靠着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photoshop 软件,被人为捏造出来的谎言与骗局!
“想起来就觉得气愤难平啊!”苏晓冉心有余悸地追忆着往昔岁月,她的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愤怒与不甘:“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死心塌地地追随着他,埋头苦干,夜以继日地钻研学问,甚至常常忘记吃饭睡觉。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只为了能够写出一篇篇优秀的论文。然而,谁能想到这一切竟然都是一场噩梦?那些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成果,如今却宛如一座用沙子堆砌而成的城堡,看似坚固无比,但实际上却是如此的脆弱易碎——只因它们全部建立在一个惊天大骗局之上!而那个被吹捧到天上地下绝无仅有的‘郭氏模型’,更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子虚乌有之物!”
这个残酷的真相犹如一盆冰冷刺骨的水,无情地泼洒在了学生们心头,将他们心中对那位教授的敬仰之情瞬间扑灭殆尽。此刻,他们才如梦初醒般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不但遭受了严重的欺骗,更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郭某学术造假行为的帮凶。面对这样令人痛心疾首的现实,林辰等一众学子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痛苦之中
经过数日来内心激烈的挣扎与权衡利弊之后,林辰终于下定决心要站出来揭露这场丑闻。于是,他们开始不辞辛劳地搜集各种相关证据,并精心整理成册。其中既有详细对比郭某履历造假之处的图表资料;也有无法查证其发表过任何文章的权威数据库检索记录;还有通过多方渠道逐一核实后所得到的确凿无误的获奖信息等等。所有这些沉甸甸的证据材料,最终都被毫无保留地递交给了学校纪委,一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就此拉开帷幕
学校的调查工作就像一场充满荆棘的马拉松比赛,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高高在上的领导层居然轻率地将这一事件定义成了学生对导师的误解。他们自视甚高,亲自出面充当调解人,试图平息这场风波。这些领导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告诫那些涉事学生:"千万不要把事情搞得太大!"仿佛只要稍微忍耐一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然而,面对如此荒谬可笑的说辞和沉重如山般的压力,林辰及其同伴们并未被吓倒,更没有选择轻易屈服让步。相反,他们宛如钢铁般坚定地捍卫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毫不退缩。不仅如此,他们还如饥似渴地四处搜集线索、挖掘真相,源源不断地将新发现的关键证据材料呈交给校方面前,希望能够打破僵局,让事实大白于天下。
伴随着调查工作逐步推进,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事实接连曝光——原来那位备受争议的郭某人居然有着如此不堪的过往经历!首先便是其履历信息涉嫌伪造,而且更令人震惊不已的是,此人竟然还明目张胆地从事着极其恶劣的学术造假行径!据初步统计显示,经他之手公开发表出来的那多达一百七十余篇 sci 学术论文当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剽窃或者直接篡改别人研究成果所得来的产物;而其中一部分论文更是干脆就是花费重金请人代笔撰写完成的!除此之外呢,由他负责牵头主导实施的那些科研项目同样也暴露出诸多严重弊端:巨额的科研专项资金被他挪作私用,拿去购置各类奢侈品牌商品、支付豪华高档公寓租赁费用等等纯属满足私欲的个人开销方面去了
消息仿佛插上了一双无形的翅膀,以惊人的速度穿越过校园里的每一条小道、每一座教学楼、每一间教室,如同野火燎原般蔓延开来。这突如其来的爆料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江苏科技大学校园内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使得整个学校陷入了一片哗然之中。
无论是那些德高望重的教师们,还是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们,面对如此惊世骇俗的新闻,无不是一脸惊愕与茫然失措。他们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摇着头,心中充满了疑惑不解:那位一直以来备受敬仰的"首席科学家"、令人钦佩不已的"博士生导师"以及让人仰慕有加的"外籍院士"这些熠熠生辉的光环之下,究竟掩盖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呢?
当最终揭开这个谜底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人们只能听到自己心跳加速的声音。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嘴巴张得大大的却发不出一丝声响——谁能想到,这位表面上风光无限、光彩照人的学术界明星,竟然只有高化程度!这样的事实实在太过匪夷所思,完全超出了大家的想象范围。
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有人不禁想起了钱锺书先生笔下的《围城》,书中那位靠着克莱登大学假博士文凭当上系主任的韩学俞,与今日之郭某何其相似!然而,与当年的韩学俞相比,郭某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学俞好歹也不过是骗取一个职位罢了,可郭某呢?他竟然如此肆无忌惮,全方位造假,就连那所谓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都是信手拈来,凭空杜撰出来的啊!”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老教授满脸悲愤,痛心疾首地说道,“更为可恶的是,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竟然能够顺利通过重重关卡的审查,堂而皇之地在我们高等学府里摸爬滚打长达两年之久,而且还摇身一变,成为了指导研究生的博士生导师!这无疑是对我们整个学术界莫大的侮辱和羞耻啊!”
这件事情引起轩然大波后,不仅让广大学生震惊不已,同时也促使老师们开始认真思考当下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展开深入讨论与反省。其中,材料学院德高望重的王教授更是在一堂课上发出深深叹息:"郭某如此拙劣的骗术居然能够成功实施,一方面固然与其超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善于伪装自己有莫大关系;但另一方面,则充分暴露出目前高等院校在引进人才及评估学术水平方面所构建之体制机制存有严重缺陷!"
对于这个观点,身为旁观者之一的林辰深表认同。在他眼中,各高校在吸纳贤才之际往往过度追捧所谓的'光环效应',却有意无意地忽略掉对候选人真实业务素养及其过往经历是否属实等关键因素加以严格审查甄别——此乃导致郭某得以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一大症结所在!"校方仅仅注意到他头顶那顶耀眼夺目的'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以及令人艳羡的'外籍院士'桂冠便迫不及待地将其招致麾下并视作对外吹嘘炫耀之资本,"林辰愤愤不平地抱怨着,"整个考核流程简直就是走过场般敷衍了事,甚至连最为基础的学历查证、科研成果核验工作都未能落实到位,这般疏忽大意无疑给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留下太多空子可钻啊!"
张磊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极为深入且独特的认识与理解。经过长时间地研究、观察以及思考之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学术界里正弥漫着一股如同一股诡异而又荒诞不经的“皇帝新衣”一般的奇怪风气!这股邪风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犹如野火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并直接导致了造假行为泛滥成灾。
据他所言:“如今许多高等学府,特别是那些平凡无奇的普通院校里,相当一部分教师所拥有的博士学位其实都是通过在职攻读获得的。”接着,他进一步分析道:“这些所谓的在职博士生们多数仅仅是为了能够顺利评定职称以及增加薪资待遇而已。他们当中真正愿意沉下心来专注于科研工作并且努力学习新知识的人数可谓凤毛麟角。更有甚者,有些人几乎未曾前往校园接受深入的教育与培训,平日里对专业类书籍也是视而不见。众人对此都心知肚明,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保持沉默,彼此之间相互依靠以求自保,没有人胆敢轻易揭穿这个看似坚不可摧实则不堪一击的谎言薄纱。如此一来,整个学术界的风气变得愈发浮躁不安,而像郭某这类无耻之徒便得以趁虚而入,大行其骗之道。”
更为令人忧心忡忡的是,当今大学校园里真正追求知识真理的学子愈发稀少。众多莘莘学子选择攻读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学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学历证书,以便更容易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而对于学术探究本身却缺乏足够的热忱与激情。这些学生跟随各自的指导教师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并撰写相关学术论文时,往往只是如同机器般按部就班地去执行各项任务罢了,从未积极主动地展开深入思索以及大胆提出疑问和挑战。这种状况无疑成为了导致郭某所设下的这场惊天骗局竟然能够持续长达两年之久的关键因素所在!"倘若我们从最初便怀揣着一颗渴望探求真实学问之心,多多追问几个究竟为何如此这般,同时也多加仔细核查验证某些相关资讯消息,或许早在很久以前我们就能洞察到其中存在的诸多端倪之处了吧" 苏晓冉满脸懊悔之色,语气沉重地喃喃自语道:"想当年那些身披'博士荣耀之光环'这件华丽外袍的老师们啊,居然引领着这么一大群并不真心实意渴求学问真谛的年轻学生们一同前行,处于如此恶劣不堪的氛围之下,又怎么可能不会孕育出各种弄虚作假之风呢?"
郭某被解聘和报案的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掀起惊涛骇浪,引发轩然大波。该事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成为全民关注焦点,引发广泛热烈讨论。
一时间,舆论哗然,众人皆怒不可遏,群情激愤。人们慷慨激昂地抒发己见,字里行间充斥着对郭某学术不端行为的愤恨与谴责。无数网友踊跃发言,毫不掩饰内心极度不满情绪,严厉批判此等丑恶现象公然践踏学术道德准则。
不仅如此,民众一致呼吁加强高校对学术领域全方位监管把控,加速构建完备人才引进体系制度。有一则备受推崇高赞评论这样说道:“学术造假堪称对圣洁知识圣殿亵渎!其造成负面影响极其不公,波及范围涵盖整个教育行业。类似郭某这类卑鄙小人,不但欺瞒学校领导和广大学子影响,更让学术界权威形象大打折扣,公信力受损严重。”